来历: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为两岸嘉宾在“诗书作伴·同心同行”经典文学诵读音乐会上合影。
“我在学生年代就读过陈若曦教师的小说,1999年我也在台北诚品书店听过张晓风教师谈散文创造。台湾《创世纪》诗刊宣布过我几十首著作,还给我评了该刊40年优选奖。尽管我在大陆写作,但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一向与台湾文坛坚持密切联系,非常感谢台湾同行这么多年对我的支撑。”我国诗篇学会会长杨克在“我的文学之路”故事共享会上说。
由我国作协港澳台办公室、福建省文联、厦门市翔安区人民政府、南京市台办联合主办的“2024两岸文学论坛暨青年文学沟通活动”近来在福建厦门、江苏南京两地举行,140多名两岸作家和文学青年在6地利间内,环绕中华文明与文学创造打开沟通。
共话文学生计
台湾作家陈若曦在台湾大学外文系就读期间,与同学白先勇、王文兴等人一起创办了《现代文学》杂志,作家三毛的处女作正宣布于此。在2024两岸文学论坛中,陈若曦回忆起自己的文学生计,并对从大陆来台的小学教师深表感谢。
“我读到小学六年级时,由于家境欠好,预备不读了,要去做工。那时一位大陆来的教师,记住姓郑,到我家来,要爸爸容许让我继续读书。”陈若曦对记者说,后来她考上了台湾数一数二的中学,接着进入台大,又去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读写作硕士,都要感谢郑教师当年坚持劝她读书。
“文学创造之路很辛苦,要做好为之支付的预备。我常常鼓舞年轻人,酷爱什么就去做,已然挑选去做就要尽力。酷爱文学,为文学贡献,总会有自己的收成。”陈若曦说,文学体现在两岸日子、人文、性情等方面,因而进行文学沟通十分必要。
作为“海峡论坛”初次建立的文学主题板块,本次论坛包含开幕式、“两岸小说散文创造成就与特征”和“两岸诗篇传承与立异”为主题的两场文学分论坛、名家讲座、经典文学诵读音乐会和两岸青年联谊会等内容。
台湾诗人杨宗翰介绍,《创世纪》诗刊在上世纪80年代便已推出《大陆名诗人著作120首》《两岸诗论专号》等,台湾读者对只隔着一道浅浅海峡的大陆诗人,信任绝对不生疏。诗篇分论坛10位对谈的两岸嘉宾,有50岁的年纪跨度,但由于酷爱诗篇,他们在诗篇里相同永葆青春、相同怀有热心、相同以诗会友。
传承中华经典
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学生胡可儿辅修中文系,曾前往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沟通一学期,常常写作诗篇和散文的她认为,来往两岸的阅历丰厚了自己的写作。在“诗书作伴·同心同行”经典文学诵读音乐会上,她朗读了杨克的诗篇《大数据》,这段视频在微博上招引数万人观看。
经典文学诵读音乐会是本次沟通活动的重要一环,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现代诗篇到学校歌谣,两岸青年诵经典、齐咏唱,在行前选定扮演篇目和内容,抵达厦门后高效排演磨合,在排练空隙也共享了各自对文学的感悟。不少台湾青年第一次穿上汉服扮演,对服饰文明和精巧妆造入神不已。
当扮演团队为三毛所作的留念歌曲《三毛的歌》、依据余光中诗作谱曲演唱的《乡愁四韵》乐声响起时,两岸作家和文学青年纷繁向现场的三毛亲属、余光中家人送上掌声与祝愿。音乐会艺术参谋、台湾音乐家杨慕说,“我一向在考虑,华语音乐的未来在哪里?我认为是在歌词。有诗,才有歌。”余光中的女儿余佩珊现在在上海作业,她说比及自己回台湾时,要把音乐会视频放给学生们看,让中华经典代代相传。
闽南方言由华夏古汉语交融古越族言语而成,被誉为古汉语的“活化石”,至今保留着很多的华夏古音。在经典文学诵读音乐会上,多名台湾学生挑选以闽南语古音进行诵读。音乐会落暗地,他们兴味犹浓,纷繁找到台湾诗人商讨诗词诵读发音,在宾馆里一首接一首吟唱至深夜。他们中不少人都在台湾参加了各种诗社和诵读社,醉心于中华诗词的广博与深邃。
台湾元智大学中文系学生林洛撷诵读了唐代诗人张若虚名作《春江花月夜》,他告知记者,自己从高中开端学写古体诗,也曾向从河南赴台久居的教师学习诵读。出于对闽南方言的爱好,他曾赴福建多个城市实地研讨。在学习之余,他兼职做补习班教师,也会教台湾中小学生诵读,同学们热心都很高。
学习跨界阅历
“各位来自台湾的家人,欢迎来到南京云锦博物馆!”在该馆担任文明推行的台湾青年何冠奕问好道。现在在南京云锦博物馆作业团队中,有80后馆长简名伟和他两名台青,出于对中华传统文明的酷爱,两人挑选扎根南京,投身看护这项迄今有约1600年前史的人类非物质文明遗产。
云锦因颜色宛如云霞而得名,在编织时须两名匠人紧密配合,一天作业8个小时,也只能织出来5—6厘米,可谓寸锦寸金。两岸作家和文学青年围在云锦大花楼木织机前,赏识匠人精妙的编织技艺。有人为了这次观赏,特意穿上旗袍或新中式服装作为照应。在落雨的南京城,夫子庙、秦淮河、阅江楼等处相同留下了他们留恋的身影。
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方忠研讨台湾文学30多年,也屡次前往台湾沟通。在两岸青年文学沟通会上,他介绍起余光中在南京的日子和沟通阅历,还有自己伴随张晓风回江苏徐州寻根的故事。“台湾作家和文学青年对参加两岸文学沟通充满热心,期望将来能有更多沟通的时机。”方忠对记者说。
江苏青年作家王怀誉在沟通会上共享了网络小说创造阅历和发展趋势。面临年纪附近的创造者,现场台湾青年连续提问。台湾诗人颜艾琳说,她会把王怀誉网络小说改编成动漫和影视著作的比如,回台湾讲给更多学生听,鼓舞他们坚持创造。
台湾90后诗人曾贵麟时常将诗作与印象、拍摄和展览做跨界结合。“很快乐能参加本次沟通盛会,我之前参加过福州、杭州、上海等地文学沟通活动,每次拜访都好像心灵之旅,倾听文学同好的创造共享、调查各个城市不同的文明面貌,都让我收成良多。等待两岸作家经由对话激起创造创意,继续以文学著作知道互相。”他说。(本报记者 张盼 文/图)《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7月12日 第04 版)